張文,金鉬股份礦山分公司三區碎礦車間值班電工班副班長,2003年參加工作以來,扎根電氣生產一線22年,愛崗敬業,通過不斷刻苦鉆研,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技術本領,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,成長為一名電氣技術能手。在第二屆“陜有色杯”職工職業技能大賽電工比賽中獲得第3名,并榮獲“陜西省機械冶金建材系統技術能手”和2024年“陜西省技術能手”稱號。
苦練技能 精益求精的“技術排頭兵”
張文對“積少成多,積沙成塔,積水成淵”的道理有著深入理解,從上班的第一天起他就告訴自己要好好工作,努力學習技能知識。工作之余,他翻閱電氣方面的書籍,查閱運行設備及相關設備資料,研究電氣線路圖紙,是老師傅跟前的“提問達人”。通過不懈努力,他從剛開始什么都不懂的學徒工成長為能獨當一面的技術骨干。在工作中他總結出了“三多”原則,一是多干,技術水平是干出來的。二是多思,將日常工作中的問題進行總結,不光知道是什么,還要知道為什么,怎么做。三是多問,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,就要向有經驗的師傅、前輩虛心請教,不弄明白不罷休。張文頭腦靈活,善于創新,工作中經常舉一反三,從簡單的事故處理中能夠發現更深層次的問題,勇于提出改進意見。他積極參與實施各種小改小革和創新改造,這些成果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,還節約了成本,使自身和團隊的技能得到有效提升。近年來,隨著新設備、新工藝等的不斷更新和應用,對電氣設備設施維護和檢修的要求越來越高,碎礦車間先后更新了變頻器,應用了PLC(電氣自動化控制柜)、觸摸屏、軟啟動器、電動機保護器等新型裝置。為了以最快的速度把這些新“伙伴”摸清摸透,把準它們的使用“脈絡”,張文拿著圖紙、說明書從外到內,弄清了每一根電路的出入,每一個按鈕的作用。
創新改造 降本增效的“革新能手”
“萬噸7號皮帶的卸礦小車因滑線接觸不良總有故障,控制開關距離設施遠不方便操控,滑線長度較長易產生局部變形,集電器與滑線的連接需要改進……”這些是從張文隨身攜帶的小本上看到的,他將發現的問題和自己的想法記錄在隨身攜帶的小本上,一有時間總是拿出小本子琢磨、分析這些問題的原因,找出解決方法。他提出了雙滑刀的“妙想”,以局部改造的方式達到整體改進的效果。張文向身邊的老師傅請教、向網絡尋思路、向工友找協助,他畫圖紙、查資料、跑現場,反復研究,反復完善,通過不懈地努力,以張文名字命名的“張文母線滑刀”應運而生。“張文母線滑刀”,是將單滑刀改成雙滑刀,在使用過程中雙滑刀起到了分流作用,不僅使滑刀上的負荷減小,還能有效避免卸礦小車斷電停車,便于工友及時發現各種異常現象。改造后大大減少了滑線及滑刀的故障頻次,延長了滑線及滑刀的使用壽命,每年節約成本約8萬元,同時也為萬噸生產線正常生產和設備運轉率提供了堅實保障。這項創新改造在金鉬集團“第七屆職工技能創新大賽”中獲得命名獎。改造過程中,為了數據精準,張文用萬用表校了近100根電線,每天干到晚上10點,晚班換班的工友都完成了交接班和日常巡檢,張文還帶著頭燈,坐在地上測線路,不到3天時間他把所有控制線的來龍去脈都捋得清清楚楚,他說:“這下其他工友干活時就方便多了”。
薪火相傳 技藝傳承的“接棒人”
師帶徒,傳幫帶是培養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徑。張文作為碎礦車間電氣檢修的骨干員工,憑借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工作經驗,在電氣設備運維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。他善于發現和解決問題,在電氣設備突發故障時能夠迅速反應并采取應對措施,這些寶貴的經驗,張文毫不吝嗇地傳授給了青工們。他先后帶了3位徒弟,徒弟們說:“從師傅那里收獲的寶貴經驗讓我受益匪淺。師傅常說,工作中困難肯定不少,但只要我們努力動腦子、想辦法,就一定能夠克服困難,把工作做好。今后,我也會努力把工作干出色,干精彩”。張文以實際行動證明平凡崗位亦能書寫不凡精彩!“站好每一班崗,做好每一件事,扎根基層,做一個愛崗敬業的好員工”,這是張文對勞動精神最直接、最簡單的詮釋,也是他踐行勞動精神的行為準則。